芙蓉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发布时间 : 2022-06-20     来源:芙蓉区教育局     字体大小: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根据《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长政办发〔2021〕58号)和《长沙市芙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芙蓉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芙蓉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芙蓉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重点,有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打造“公平优质、开放多元”的芙蓉特色“幸福教育”,教育事业水平持续攀升,各项工作在全市、全省走在前列,先后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优秀组织单位、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区、省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区、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实验区等百余项荣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嘉奖。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十三五”以来,全面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秘书组。中小幼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中小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统一向民办幼儿园、培训学校选派党建指导员24名,基层党支部全部达到“五化”建设合格标准。创新实施“做有温度的品牌党建”项目化管理模式,打造市级党员教育基地1个、富有芙蓉特色的校园党建品牌10余个、讲习系列校10个,形成了修业学校“新时代红色讲习堂”、大同三小“红领巾廉洁馆”等品牌阵地。开发“互联网+党员积分制分类管理”系统,率先实现教育系统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信息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全区教育系统政治生态和行风明显好转。

教育事业量质齐升。2020年底统计,全区共有局属中小学、幼儿园173所,在校学生及幼儿78878人,比2015年分别增加37所、16213人;全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全区总数的47.82%(内五区排名第一),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全区幼儿总数92.62%,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0%,逐步构建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义务教育净入学率、升学率、合格率继续保持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巩固率100%,均位于全市前列。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实行“一费制”全免的基础上,免费向学生提供校服、饮用水和教辅资料。2017年2月,率先全市实施高中学生免费入学。建立了贫困生助学体系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机制,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100%,2020年9月,率先全市开设普特融合班。立德树人纵深推进。对标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用心打造思政教育新模式。实施“体验式公民教育”德育项目化管理,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机制,依托“青年团校”“红领巾学院”和省级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培育优秀团队干部,德育工作获评国家级、省级优秀案例。创建全国文明校园1所、省级文明校园1所、市级文明校园(单位)35所、全国校园足球篮球特色校等各类特色学校(幼儿园)17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1所,学生学业水平、学科奥赛、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竞技体育、艺术展演等多项成绩位居全省、全市前列。

办学条件有效改善。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3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约1.54万个,全区学校100%完成标准化学校创建。新改建幼儿园5所,新增26所普惠性民办园,收回29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园,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765个。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的实施,2018年率先全省全面消除“超大班额”,2019年率先全省全面消除“大班额”。每年保障约2.7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2020年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155、初中为0.208;优质均衡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115、初中为0.153,均优于国家标准。教育信息化走在全省前列,各学校实现互联网、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先后被确立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实验区、长沙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促进学习方式变革,逐步形成具有芙蓉特色的新型课堂范式。率先全市实行“二小”“三小”和“深度托管”模式,把区域内优质学校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移植运用到新建学校中,加快学校发展进程。建立校长任期制、校长教师定期轮岗制、骨干教师按比例到校评比配备机制,实行同一单位工作满九年交流轮岗,从制度上推动教师合理流动、均衡分布,区级骨干教师学校覆盖率达到100%。2019年率先全市制定印发《芙蓉区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备案制管理实施方案》,力争全面消化编外制教师。

师资队伍更加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区教师总人数3757名,较2015年增加1470人,增幅64.2%。中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比例为95.8%,其中研究生占比为12.4%,较2015年分别提升15.8%、3.8%。正高级教师实现零的突破,现有4人;高级职称数量由124人增加到248人,中级职称由1167人增加到1344人,较2015年分别提高100%、15%。创立《芙蓉教师宣言》,以“一节一日一周”(教师节、建党日、幸福教育开放周)为节点,将《芙蓉教师宣言》作为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教师第一课”,以及新教师入职仪式的师德教育固定环节,以庄重的职业仪式感,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入选全国师德建设优秀案例(全国30个、全省2个)。培育中小学市区级名优教师18人、特级教师5人、市区级卓越教师381人,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者龙继红、全国全人阅读知名专家朱爱朝、全国模范教师殷蓉、全国优秀教师陈水章等优秀代表;挂牌成立区级名师工作室18个,市级名师工作室4个,区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其中大专及以上达95%。幼儿教师后备人才达27人,其中遴选基层骨干幼儿教师22人,学前教育学科带头人5人。全区教师在各类教学比武、教育科研等获奖9100多人次,一流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芙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幸福教育深入人心。实施学生体质、美育增量评价,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校园体艺活动,大力推进“体艺2+1”项目,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教育格局,有力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20年城区体育中考合格率95.3%,体质健康合格率94.4%。2019年率先全省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恒温游泳馆向周边十余所学校共享,为全区每个四年级孩子免费提供十课时游泳课程。建设教师公租房、“青年教师公寓”,为新分配的青年教师、条件困难的教师解决了临时住房的问题。芙蓉教育已经成为全省基础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已经成为“幸福芙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彰显芙蓉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佐证。

(二)“十四五”芙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从国家发展坐标来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竞争成为了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也密集出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系列文件,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良机,需要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国家现代化、构建双循环、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从区域发展坐标看,芙蓉区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打造现代化新长沙建设标杆区的新战略定位。芙蓉区作为省委驻地、中心城区,提出聚焦市民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做好各项民生服务和保障工作,推动民生事业优质化,办好更高水平的教育事业,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不断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既为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教育服务、引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区域教育自身优化升级的现实发展需求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从芙蓉教育发展坐标看,我区基础教育依然保持在全省前列。但随着隆平片区、自贸片区的快速发展以及浏阳河产业带的加紧建设,辖区内常居人口持续增长,更多的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同时,区域东、西、中部以文化氛围、市民素质、人文环境为主的“软实力”竞争日益凸现,对区域教育的品牌升级与优质均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维护群众利益、切实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

“十三五”期间,芙蓉教育改革与发展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随着浏阳河以东地区的快速开发,全面三孩政策的落地,以及“新市民”基本有入学刚需,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压力依然存在,“大校额”问题在入学矛盾集中的重点片区比较突出;优质公办学位相对不足,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仍然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依然存在,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家庭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科学的育人观、人才观、用人观还未普遍树立,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和“三高四新”战略发展的需要;“五唯”评价的顽瘴痼疾难以在短时期内根除,“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安全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教育发展与安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推动更高质量的教育强区建设。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的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打造现代化新长沙建设标杆区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将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长远目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优质均衡。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缩小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推进教育发展更加优质、更加均衡、更加公平,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教育治理现代化,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龙头,不断深化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

坚持服务导向。主动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实施,为芙蓉区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着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构建起符合芙蓉实际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教育发展更有质量。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质量观牢固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逐步优化;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教师的综合素养、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优势进一步增强,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基本建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布局清晰、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科学统筹谋划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布局,各类资源缺口基本补齐,保障更加充分多样的教育供给。普惠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和扶困助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充分保障。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公平。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五育”并举,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保教质量进入全国前列,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教育生态环境更加优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明显减轻,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

——服务发展能力更有成效。体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教育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和协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稳步增强。依法治教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普遍建立,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强化社会参与,发挥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专栏:“十四五”芙蓉教育主要发展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2025年

事业发展水平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100%

100%

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

99%

教育公平程度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100%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率

100%

100%

留守儿童入学率

100%

100%

教育教学质量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

100%

100%

初中学业水平一次性合格率

92.9%

95%以上

高中学业水平一次性合格率

100%

/

体育中考合格率

95%

95%以上

艺术中考合格率

78.9%

92%以上

智慧教育建设

智慧校园覆盖率

70%

100%

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开设率

60%

100%

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活跃率

90%

100%

智能教学助手教师应用率

80%

100%

教育贡献水平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8年

13.8年

三、主要任务

(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增强德育实效。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19〕45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教基〔2017〕8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共青团、少先队作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一体两翼”行动德育,推动育德与育智有机融合。立足思想引领,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课堂,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开展“读行芙蓉”红色研学活动,举办“校长思政大讲堂”竞赛观摩,开设“书记谈德育”专栏,加强思政教育校际联动,推动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开发一批思政精品微课。

2.提升智育水平。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优化教学方式,加强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精准分析学情,重视情境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完善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不断融入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

3.加强体育美育。推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开足开好体育课、美育课,加强体育场馆和艺术教室建设,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和“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获得2~3项体育技能、1~2项艺术爱好。完善体艺俱乐部进校园管理制度,探索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兼任美育教师。引入博物馆、非遗中心、俱乐部、协会等优质社会资源,推进体教融合和大美育环境建立。继续深化学校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特色联盟建设,创建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学生艺术团,形成“一校多品、一品多校、一区多特”的教育格局,激发办学活力,彰显办学特色。实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全样本、智能化监测和科学化干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创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校园、家庭、社会环境。突出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心理辅导室建设、课题研究以及医校结合等重点工作,构建“预防、预警、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系统,为每名师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动态掌握师生心理状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早发现、早干预。探索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健全防控校园欺凌、性侵害等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

5.强化劳动教育。研制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和学分制度。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加强校内劳动教育,组织校外劳动及社会实践,落实家庭劳动,拓展劳动教育渠道,促进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劳动教育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建成一个劳动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劳动教育先进教师,打造一批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校,创建一批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授牌一批区中小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常态化参与劳动实践的浓厚氛围。建立多类型、多维度、多形式的劳动教育样本,让“劳动最光荣”成为芙蓉学子的高度共识。

6.加强家庭教育。推动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基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家委会作用,合力办好办优在线家长学校。开办“家庭教育指导力提升”种子培训师研修班。通过常态化家访、家长会等多渠道建立家校常态沟通机制,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缓解家长养育焦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重点项目1: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工程

1.抓实抓细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2.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每校聘请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运动健康管理师各1名,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五年内力争达到国家优质均衡标准,提高场馆利用率。

4.每个学校要配齐劳动实践教室,打造一批区级劳动教育基地校。

5.全区100%学校创建标准化心理辅导室;按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研员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6.开展预防学生近视专项行动,力争学生近视率每年下降0.5%,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分别控制在35%、60.5%、72.2%以下。

7.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94%、优秀率15%以上。

(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7.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按照政府举办为主原则,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依法支持民办幼儿园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选择需求。规划建设公办幼儿园15所。推进新建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公办幼儿园。健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研究与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幼儿园深化园本课程开发行动,丰富课程体系;继续完善学前教育协同共进和再生发展机制。在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一支高素养、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学前教育高品质、高水平发展,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8.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优化楼盘配套学位建设标准和校园建设标准,编制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确保学位供给与区域发展相适应。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新改扩建7所中小学校,全面打造区域内“十五分钟就学圈”。按照“超前规划、突出重点,集团办学、彰显个性”的原则,切实做好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和开办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在常住地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全区100%的小学、初中要达到《长沙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要求。严控新增超大规模的中小学校。实施公办初中优质均衡发展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坚持硬件、软件同步优化,加大在财政支持、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东片区倾斜力度,缩小区域、校际差距,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在保持原有老品牌名校的基础上,培育2-3所新品牌中小学。

9.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研制并实施特殊教育第三期提升计划,力争在普通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分片区建立特殊教育部,建设好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确保每安置5名以上残疾儿童的普通学校建有1间资源教室,并配备1名资源教师。建立残疾儿童信息共享机制,统筹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入学。普通学校充分利用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为特殊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逐步提升随班就读质量。落实特殊儿童“一人一案”,努力为每名特殊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重点培养其生活劳动能力。建立健全“送教上门”工作机制,保障重度、极重度残疾儿童受教育权。

重点项目2:基础教育优质学位攻坚工程

1.幼儿园建设工程。新建或改扩建名士豪庭、东湖豪庭、火炬村安置地块、芙蓉生态新城二号点、芙蓉生态新城四号点、芙蓉生态新城三号点二期、保利中央广场、时代印记、辉煌国际城三期、建发观悦、三号点二期、长房杉木、龙湖杉木、美的·云樾、中信地产、世茂南湖等16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50%以上。

2.小学建设工程。新建或改扩建育英三小、桐西小学、白竹坡小学、杉木小学等4所小学,促进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3.中学建设工程。新建或改扩建东雅、湘一芙蓉、师大附中芙蓉中学等3所中学,促进中学教育均衡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0.厚植师德养成体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奉献担当、涵养道德情操,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审核把关作用,在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工作中征求党组织意见,构建全覆盖的日常监督体系。实施师德水平提升工程,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让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成为每一名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完善师德表彰机制,树立师德典型,创新师德宣传方式,弘扬师德先进事迹,讲好师德故事,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探索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

11.完善专业培训培养体系。全面实施“师德涵养”“内涵强师”“智慧师训”三大行动,以新周期国培、省培、市培、区培、校培五级培训为抓手,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育人能力、创新能力、教科研能力。完善市区级卓越教师、名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培养机制,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培养100名区级卓越教师,50名市级卓越教师,10-20名有影响力的省级名优教师,3-5名国家级杰出教师。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级领导梯队建设,办好后备干部培训班,建强校级领导干部人才储备。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探索建立教研员定期到校任教制度,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制定思政课教师人才发展规划,提高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党员教师比例,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

12.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推动一线教师围绕一线教育教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构建以一线教师为主、学科教学为主、小课题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型课题体系。构建新型科研培训体系,开展科研基本知识、课题申报、开题、研究方法、成果提炼、结题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展网上教研,建设“人工智能体验学习中心”,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共同体建设,搭建常态化交流推广平台,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研、课例教研、混合教研等教研模式,加强教育科研经验交流和典型案例展示,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13.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积极改革教师招引机制,拓宽、优化新教师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区委相关人才政策,加大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及引进力度,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精神,全面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研究制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配套文件。坚持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导向,按照政治强、促改革、懂业务、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标准,选优配强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现任党政负责人、副职、青年后备干部等进行科学评估,分级分类摸清底数,研究不同干部的个性和能力素质情况,探索竞争性选拔的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人岗相适与动态调整,形成干部和学校、岗位之间的最优配置。加强干部轮岗交流,打通干部学段、岗位交流及交叉任职的通道,激发工作活力,促进干部成长。

重点项目3:教师队伍素养提升工程

1.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更加过硬。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更加凸显,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更加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大幅提升。

2.教师队伍规模更加充足。各学段生师比基本满足学校需要,思政、心理、劳动、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配备满足教育教学要求。

3.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专业能力等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学段教师结构符合中小学课程设置要求,义务教育优质师资配置更加均衡。

——职称结构:到2025年,在职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持续增加,高级职称教师分布更加合理,一级职称及以上教师比例达到63%左右。

——学历学位结构:中小学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9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18%以上,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大专以上100%。

——能力结构:到2025年,市级名师、名校长、卓越教师人数和团队数稳步增长,并争取在省级、国家层面有重大突破;培养更多卓越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各级各类高水平教师区域分布较为均衡,每个学校骨干教师配备数达到或超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标准。

4.教师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师培养、晋升、引进、激励、评价等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立“卓越教师、名师、首席名师”递进式专业成长体系,形成以品德、业绩、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实施中小学教师综合管理改革,学校用人自主权更加充分。

(四)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14.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引领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规制和先导作用,着力解决制约教育的基础性、引领性、制度性的瓶颈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完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实现办学治校的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全面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系统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努力用法治来推动行政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大教育普法力度,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促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5.建立现代教育督导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完善督学责任区建设,实现随访督导常态化,培育优秀督学责任区典型。健全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加强监测结果分析与应用。健全教育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问责制度,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配合开展区政府和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16.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开展教育系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完善校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加强校车监管、校园及周边治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健全联防联控机制,防范和遏制各类涉校生安全事故。健全师生意外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及健康体检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和培训体系,推行劳务派遣式管理,严把食品安全关。进一步加强教师公租房、教师公寓的管理和服务,解决青年教师和无房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以“安居”助力幸福教育。

重点项目4:平安校园建设工程

1.组织全区各学校建立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2.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封闭式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机关联网率、专职保安员配备率100%,从业人员、来访人、车等信息与公安机关对接率100%。

3.区级平安校园建成率100%,省、市级平安校园创建率10%以上。

4.实施中小学食堂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规模以上公办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建成率90%。

5.持续开展预防学生溺水、预防学生受欺凌和侵害、校园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和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

四、重点改革项目

(一)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改革社会用人评价。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切实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改革学校评价。分类构建和完善学校及幼儿园评价标准,加强过程指导和评估,建立完善动态发展档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研制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标准,重点评价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

改革师生评价。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制定实施教师培养管理考核系列制度,探索构建“教师画像”教师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改革,制订《芙蓉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侧重过程性评价,全面推进实证评价、多元评价、增值评价。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结果,开展结果应用案例研究,修订完善《芙蓉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方案》。大力推进学校考查考试评价改革,探索“双减”背景下具有芙蓉特色的学科质量考查评价方式。

(二)系统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课程设置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丰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深入推进区域体育美育课程,巩固课程育人成果。重视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课程。强化学校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智慧课堂,优化教学方式,建立课堂改革的学术导向。实施“PBL项目化学习”,改革学科教学方式,合理打破学科界限,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体系,确保学生在课堂内学好学足。

强化作业设计统筹管理。强化中小学校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完善作业管理办法,确保作业结构科学合理,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实施作业管理“三员制”,严格控制作业时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建立优秀作业资源库,实现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有效作业”研究,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学科素养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弹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提炼校本化作业设计成果,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建立智慧作业管理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诊断、学情研判等。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有需求学生的课后服务全覆盖,确保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供学生个性化选择,突出加强作业辅导和答疑解惑,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家长、学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落实《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探索试行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弹性上下班制、调休等改革措施,激励提升教师参与“双减”行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依法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收费、教学、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监管,依法支持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联合制订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实现校外培训监管全覆盖。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建立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开展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建设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

实施“课题实验攻坚工程”,深入推进区域重点信息化课题研究,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体系重构,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实施“智慧校园全覆盖工程”,抓住“数字基建”发展机遇,开展“5G+教育”创建应用,构建数据互联融通的个性化教学支持服务环境。开展智慧校园引领示范工作,在智慧校园中创建一批“未来学校”。实施“信息素养大提升工程”,以课程和实践为核心建构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的途径和机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普遍提高《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教学效果。实施“智慧评价精准工程”,以长沙市中小学人人通平台为基础,依托学习过程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精准性,以智慧教研数据为基础提高教师成长指导的精准性。实施“智慧课堂普及融合工程”,坚持在每届初中一年级和小学一年级开出1/3以上智慧课堂班级,广泛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实施“智慧网校开放工程”,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应用场景,采用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做大做强“芙蓉幸福网校”。实施“智慧管理网办工程”,充分发挥“芙蓉教育”企业微信的功能,建设各业务部门网上主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四)推进现代化校园建设

建立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学校规划建设标准、班额标准、现代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师资配备标准、学校管理标准,全面优化、美化、净化、亮化、绿化校园,打造规划精准、建设精致、环境精美、管理精细的现代化学校。优化区域西部学校立体应用空间,推进楼顶运动场地和地下停车场地或运动场馆建设。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场馆建设。100%的学校创建为湖南省绿色学校。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进书香校园全覆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五)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统筹编制资源,适时优化具体学校间事业编制配置,按照《长沙市芙蓉区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备案制管理实施方案》规定配备教师,推进教职工备案制管理,稳步有序消化编外合同制教师。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持证上岗制度、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等有关法规政策要求,健全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教师薪酬制度,继续为青年教师提供周转宿舍和租赁周转房政策,探索落实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扩大学校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收入分配中的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根据教师区域配置情况,探索骨干教师、体育、艺术类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跨校课后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设,落实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协调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小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以党内民主促进校园民主,推进校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构建和谐校园。

(二)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按照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进一步规范经费管理,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三)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加强区直各部门、街道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完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职能部门、街道解决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理念先进、素质全面、专业精良、品行高尚的专兼职督学队伍。

(四)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两型校园创建活动,继续推进法律进校园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和校车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交通、治安综合治理,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联动保护,有效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

(五)健全工作落实机制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进度。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工作。完善监督检查机制,适时组织开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评估。鼓励支持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